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公开信息-->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
对尉氏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第二次会议155号提案的答复
 
责任编辑:张然  来源:教体局   时间:2024-01-11 10:13:35  

尊敬的王治军代表:

您提出的《建立覆盖城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县家庭教育的关心。对您的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您的提案非常好。现答复如下: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人一生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教育、妇联等相关部门的持续推动下,家庭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家庭教育有它的局限性,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而班主任是校、家教育相结合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居住条件和经济状况不同,父母的思想水平、文化教养和从事的职业不同,对待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思想和方法也完全不一样。有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并且教育有方;有的家长对待子女却教育不当;甚至有的家长有意无意地以自以为是的三观影响孩子。所以,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走访学生家长时非常必要的,是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指导学生家庭教育,与家长共同配合教育学生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教体局每年对优秀班主任评比过程中,非常重视班主任手头的一系列材料,比如:家访记录、座谈记录、班会记录等,还要看班主任身边的学生家庭档案。为了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密切配合,在建新生班时,要求班主任通过询问和家访的形式对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学历、职称、职业、性格、对孩子的要求希望、主要教育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解,做好记录,整理成档案,作为和学生家长沟通的依据。

建立“班级家庭联系手册”。“家庭联系手册”是班主任与家长书面联系的一种形式。班主任多学生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写在上面,由学生带给家长。家长阅后,签署意见有学生带回班主任。平时联系册存放在班主任那里。这种联系册实际上起着通信的作用。但它比通信制度化,便于保存起来,供以后进行系统的研究。“联系册”上写的内容,要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情况,避免片面性,语句措词要掌握分寸,要让家长和学生易于接受,使学生特意把“联系册”带给家长看。

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目前,有不少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议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全部由家长担任,他们当中有干部、工人、农民以及民警等,都是经过各班教师和家长们协商,评议推荐出来,经过学校了解,并征得他们所在单位的意见后确立的。所以家长委员会既有代表性,又有权威性,是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充当学校教育的参谋,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此外,做好学生的家庭访问,开好家长会等也是促使三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并逐步趋向完善。

总之,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只有实现家庭,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大教育体系,育人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宏伟教育工程才有可能完成。

做好家校整合不但有利于巩固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而且有利于弥补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教育资源的合力,避免孩子教育中的空挡和薄弱环节。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能够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并在相关条款中强化以下内容:一是强化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核心任务,通过法律制度,把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及核心内容牢固确立下来。二是强化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完善,进一步明晰部门职责任务,构建更加有力、有效的部门统筹联动机制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顶层设计以及统筹谋划。三是强化指导服务阵地的规范化建设,明确提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范畴,推动社区家长学校规范化发展、常态化运行;加强对市场化指导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鼓励搭建服务家长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逐步拓展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和平台。四是强化指导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完善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制度,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者准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家庭教育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家庭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五是强化对家庭教育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为特殊困境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以上答复您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