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公示公告
尉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
 
责任编辑:张然  来源:发改委   时间:2011-09-27 10:17:59  

2011年到2015年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推动尉氏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要点,根据《中共尉氏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尉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作为今后五年尉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和项目带动战略,尉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经济发展总量实现了翻番,工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服务业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在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并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83.8亿元,比“十五”末的82.2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7.5%;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24100元,比“十五”末提高了14500元,年均增长20.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3.9亿元,年均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48.8亿元,年均增长20.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54%提高到76%;民营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88%;全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26.4:51.6:22.0调整为20.9:56.9:22.2,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9.1%,比“十五”末提高5.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排序由“十五”末的二、一、三调整为二、三、一,实现了第二次产业升级。

工业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预计99亿元,年均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102家发展到25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75.2亿元,年均增长28.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4%,对全县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50%提高到58.4%,拉动经济增长10.2个百分点。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已成为拉动尉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10年农业增加值预计38.5亿元,年均增长10.2%,粮食总产量由“十五”末的8.4亿斤提高到10.3亿斤,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累计植树1300多万株,新植林网33万亩,完善林网81万亩,通道绿化率达到9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6%。规模养殖场发展到7050个,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9万吨、10万吨、3.6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作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10 .59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发展到85.43万亩,农田水利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

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年均增长28.5%,是“十五”时期的6倍。尉氏县纺织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尉氏县久龙橡塑有限公司二期、三期扩建、河南华地肥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金田地农化有限公司、开封市旭梅香料有限公司、河南阿凡达精工家具有限公司、河南福甬针织服装工业有限公司、河南大营家居产业园、尉氏县龙腾皮具有限公司、金久龙橡胶科技园、尉氏县华誉木业有限公司、河南申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时期,新建了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小陈和岗李变电站,改造了南曹等四个乡镇35千伏变电站,新建和改造35千伏线路89公里,新增供电能力3.26万千伏安。新修和改造县、乡、村公路600公里,兰许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农村安全饮水人口达到15万人。新修和改造了工业路、自由路、健康路、滨河路等县城道路,新建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县城垃圾处理场、县城新汽车站、古塔休闲广场、滨河路休闲广场。县产业集聚区“八纵六横”60公里长的道路框架形成,水、电、仓储、学校、宾馆、商务服务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深入开展“爱我尉氏、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开展了村容村貌和市容市貌整治,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城镇化率预计达到38%。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县直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粮棉流通、财政管理、行政审批等各项改革。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就,“十一五”时期,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各类项目累计416个,引进各类资金累计12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利用外商投资累计2134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外贸出口总额累计2572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县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3家,实现了我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国家授权专利115项,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5年的49.2%提高到49.9%。

民生得到较大改善。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认真落实各项强民惠民政策,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就业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生态环保等关系民生的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投入资金8061万元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投入资金3713万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巩固了“普九”成果,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5年的7.21年提高到8.3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9%;农村劳动力转移16.9万人,下岗再就业38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耗能比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061元、5622元,年均分别增长15.6%、13.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稳定。过去的五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

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推进、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我县经济发展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宏观政策取向看,国家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为我县发展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创造了条件;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加大中原城市群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区域集聚效应显现,尉氏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迎来了前所末有的重大历史机遇。从我县发展的实际看,作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全省经济管理扩权县、中原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县,具有发展的政策优势;尉氏位于郑汴产业拓展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在国家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和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对外经济联系的自由度增强;尉氏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近年来我县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河南福甬针织服装工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尉氏,将会促进我县工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改革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家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区域发展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开封市各县竞相发展,尉氏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从我县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看:经济总量规模偏小,许多指标与全省先进县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服务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外向度低,投资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任务艰巨;促进就业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公共财力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攻坚意识,准确把握形势,拓展发展的新空间、开拓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发展的新活力,促进尉氏跨越发展。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尉氏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壮大工业规模、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扶持巩固现代农业、促进提升服务业为战略重点,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原则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靠改革消除弊端、靠开放集聚资本、靠发展破解难题、靠实力赢得尊重,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把握的基本发展原则是:

——坚持开放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强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稳农业、强工业、促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提高科技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发展转入创新驱动轨道。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跨越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重要发展机遇,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体制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之中,把尉氏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区域性副中心城市、中原纺织服装工业基地、橡塑制品生产基地、香精香料之乡、全省林业生态和林木加工业基地、全省畜禽养殖和加工业基地县。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强力开发“一区五园”(县产业集聚区、新尉工业园区、洧川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园、张市皮革制品产业园、尉氏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富士康配套产品加工产业园),重点实施两大战略(工业强县和项目带动),着力构建三大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三大进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做大做强六大产业集群(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再生资源加工、橡塑制品、机械制造、化工)。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一高一低双翻番两确保”,即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省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确保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不出大问题。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一产5%,二产16%,三产1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900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3:61:26,促进“三化”协调发展;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上级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三章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一区五园”建设,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骨干企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

一、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县产业集聚区、新尉工业园区等工业专业园,是调整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空间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撑。按照“市场牵动、园区集聚、企业集群、民营主体、优势优先、优化环境、以商招商、项目带动”的发展原则,完善提高规划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围绕主导产业,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产业链的延伸和相互配套,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带动主导产业培育步伐、农业现代化步伐、新型城镇体系建设步伐。

(一)县产业集聚区。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政府确认的优先发展的县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开发面积18.8平方公里,布局为纺织服装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和综合工业产业三个组团。纺织服装业组团,要以河南省福甬针织服装工业有限公司、尉氏县纺织有限公司等纺织服装企业为龙头,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围绕现有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有序发展棉纺,大力发展服装等终端产品,构建纺织—胚布—印染—服装—销售发展格局,延伸完善纺织服装业链条。建成省内一流的服装工业城、中原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组团,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进行技术研发,运用酶工程、生物发酵工程和真空冻干工程等新技术,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无公害食品,促进现代食品加工业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规模。

“十二五”时期,县产业集聚区新增投资150亿元以上,到2015年,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到15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达到8万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50家以上,实现年工业产值300亿元以上,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45家、超5亿元的企业15家、超10亿元的企业3家、超20亿元的企业2家。建设成为主导产业突出、生产与服务协调、辐射带动有力、充满发展活力、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产业基地和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城区,进入全省县级先进产业集聚区行列。

(二)新尉工业园区。规划面积8.8平方公里,该园区要突出家居产业特色,延长家居制造业链条,促进家居产业园的专业化、规模化、外向型发展,强力打造家居产业集群;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积极与郑东新区、开封新区的发展对接,融入中原城市群物流网络,建设家居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综合贸易和农产品物流市场,培育仓储物流企业,发展仓储物流业。“十二五”时期,新增投资40亿元以上,到2015年,园区面积发展到6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00家以上,从业人员发展到2万人,实现年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建设成为中原地区有影响力的家居产业集聚区、仓储物流集中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三)尉氏县洧川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园。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以再生资源加工为主导产业,突出集群特色,完善内部合作,建成整体与个体兼顾、生态与人文兼具的循环经济园。“十二五”时期,新增投资3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入驻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家,实现年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建设成为河南省再生资源加工及制品生产基地。

(四)尉氏县张市皮革制品产业园。规划面积2.54平方公里,以皮革制品为主导产业,坚持高起点,实行环保优先,延伸产业链条,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创造尉氏皮革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皮革加工企业。“十二五”时期,新增投资30亿元以上,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发展到1.5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企业30家,从业人员发展到8000人,实现年工业产值60亿元以上。发展成为中原地区一流的皮革制品加工业基地。

(五)尉氏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区面积7平方公里,布局为粮油加工、畜禽加工、蔬菜瓜果加工和香料生产4个组团。“十二五”时期,新增投资2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入驻规模以上企业30家,肉类加工能力达到6万吨,禽蛋加工能力达到5亿枚,鲜奶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蔬菜水果加工能力达到28万吨,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年产值30亿元以上,从而带动发展150多个农业合作社。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六)富士康配套产品加工专业园。以富士康包装材料、电子元件等配套产品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富士康配套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建设成为富士康配套产品加工业基地。到2015年,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0家以上,实现年工业产值15亿元以上。

二、培育骨干企业

深入落实重点企业培育的各项工作机制,大力支持重点企业新上重大投资项目和技改扩建。继续实施要素资源重点倾斜,确保土地、资金、技术、能源等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汇集,促进企业扩充总量,提高质量,促进工业产业向科技型、技术性、密集型产业转变。整合行业资源,实施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中小企业转型成长。“十二五”期间,培育年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3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5家、年产值超20亿元的企业2家,做好8家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工作,培育3家以上上市企业。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90%。

三、壮大支撑产业

以“一区五园”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提升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再生资源加工、机械制造、橡塑制品、化工等产业的竞争力,构建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

(一)纺织服装业。以县产业集聚区为基地,依托河南省福甬针织服装工业有限公司、尉氏县纺织有限公司、河南省天隆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发印染、服装加工等棉纺终端产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向高附加值、高创汇产品发展,强力打造尉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全县纺织生产规模达到100万绽,服装纺织行业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二)农副产品加工业。立足尉氏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以县产业集聚区、尉氏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园、尉氏县皮革制品专业园和贾鲁河蛋品加工基地为平台,依托河南阿凡达精工家具有限公司、尉氏县华誉木业有限公司、河南中原皓月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尉氏县腾龙皮具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肉类、蛋类、粮油、木材和皮革等加工业,扩大精、深加工产品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强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其中食品业年产值60亿元以上、皮革制品业年产值60亿元以上、木材加工业年产值30亿元以上。

(三)再生资源加工业。以尉氏县洧川再生资源加工专业园为基地,依托尉氏县伟达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延伸企业链条,推动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培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再生资源加工业年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以上。

(四)机械制造业。开发农业机械和阀门等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优质品牌。机械制造业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

(五)橡塑制品业。积极开发橡塑新品种和升级换代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橡塑制品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

(六)化工业。应用新工艺,研发新产品,加快香精香料等化工业的改造升级,研发新产品,增加市场份额;开发生物农药、高效复合肥、专用化肥、植物香精、石化和煤化工,培育新的化工业。化工业年产值达到3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四、发展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河南省申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尉氏县格瑞恩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与富士康集团合作发展,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新材料和节能技术等高科技、高效益工艺,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五、强力推进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拓展项目投资带动内涵和领域,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继续保持投资规模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注重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投融资功能,优化投融资结构,提高投融资效率。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和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投资项目监管,维护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十二五”时期,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项目投资不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为加快工业强县步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的支撑力

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快捷、支撑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一)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完成新(密)商(丘)铁路扩能改建和县城段改线工程,由窄轨升级为准轨;省道219线升级为国道;省道102线升级为省道一级;县道永兴—刘合集线、大营—洧川线升级为省道;县道升级为二级公路,乡道升级为三级公路,村道达到四级路标准;力争建成尉氏至郑州机场高速公路。到“十二五”末,全县道路通车里程达到1927公里,其中新建国道41公里,升级改建省道150公里,升级改建县道213公里,升级改建乡道329公里,新建改建村道357公里,新建改建公路桥梁30座,1053延米,其中大中桥6座,462延米。形成相互交汇的县域路网结构,构建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快速通行圈。实现长期以来境内无国道、无标准铁路的历史性突破。

(二)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1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新建35千伏线路15公里,改造35千伏线路73.19公里,新增供电能力12万千伏安,全县35千伏变电站全部实现双电源供电;发展智能电网,建立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推广秸秆气化、沼气等新能源。

 

第四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一)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高质量完成国家粮食核心区工程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建设小麦超高产新品种选育基地、8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2万亩高产稳产田,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左右,其中小麦面积 110万亩左右、玉米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优质大豆、红薯等小杂粮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突破70万吨。

(二)促进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加快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推进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的产业化开发,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培育尉氏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种植业经营效益。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巩固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县。集中布局,连片开发,推广间作套种,发展瓜果、蔬菜等特色种植业,推广以小麦为主的小麦—西瓜—棉花等间作套种面积35万亩左右、以土豆为主的土豆—玉米—菜花等间作套种面积15万亩左右;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建设1500亩(1000座日光温室和500座巨型棚)高效设施蔬菜基地、万亩辣椒生产基地、万亩无公害供港蔬菜生产基地、万亩菊花生产基地,带动全县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6万亩。以提高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农业,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逐步建立起“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推广生物化肥、生物农药,发展绿色农业。

(三)积极发展林果业。加快经济林、工业原料林建设,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西部沙区以枣、杏等为主,建设5万亩小杂果基地。扩大张市镇郭家村万亩生态桃园规模,完善观光旅游设施,实现林果业与观光旅游业效益同步提升,扩大张市镇西万村花卉种植业面积,建设鲜切花加工项目,提高花卉种植效益。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以苹果、大桃、梨为主的林果业,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上。

(四)着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畜牧业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持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生猪养殖、河南华源肉牛养殖、尉氏县超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畜禽养殖、邢庄乡奶牛养殖、贾鲁河滩蛋鸭养殖等畜牧业项目;建设贾鲁河滩蛋鸭标准化养殖场、贾鲁河滩鱼苗良种孵化场、贾鲁河滩水生动物防疫站、种猪繁育基地、商品猪养殖示范基地、蛋鸡规模化示范养殖基地等项目,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促进畜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养殖发展,增强规模养殖业的带动能力。“十二五”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规模养殖占养殖业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五)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及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建设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站、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种子质量检测站,健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动植物病虫害监测体系。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准入、认证、标识和公示制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稳定县、乡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强县、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技能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满意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六)加强农业现代物质装备。组建5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强力推行大型农业机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和防洪减灾体系,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探索建设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围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技、农机、植保、防疫、农业信息、农副产品初加工、运输、储藏保鲜、农资、农贸等环节的服务组织,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力。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设尉氏县蛋品物流园和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各种农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培育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350家,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覆盖农户达到60%以上,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植尉氏纺织有限公司、河南阿凡达精工家具有限公司、河南大营家居产业园、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贾鲁河滩蛋鸭养殖基地、河南中原皓月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尉氏县腾龙皮具有限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抗旱除涝并举的方针,着力抓好引黄灌溉、打井配套和河道治理工程,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对贾鲁河、双洎河、康沟河、尉扶河、百邸沟等河道进行治理,提高骨干河道的防洪除涝能力。投资建设赵口灌区二期工程,对县域139.5公里的干渠进行边坡、渠底进行防渗衬砌,配套建设桥、涵、闸,保障引水干渠安全有效运行。对10万亩土地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治理河坎9座,沙丘平整4000亩,水土保持8000亩,新修生产路35公里,开挖排水沟19公里,修建桥涵18座,打井145眼。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区3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整治土地1.9万亩,建成6万亩标准良田。坚持每年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整治,搞好面上沟渠配套,保持沟渠畅通,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对农村道路的建设和养护,基本实现自然村通油路、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新发展1万户农民利用沼气。按照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标准,完成95个行政村的电气化改造。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增农村安全饮水人口22万人。

四、加快贾鲁河滩综合开发

贾鲁河在尉氏过境45公里,滩区面积8万亩,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蛋鸭养殖基地,是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业的潜在资源。以保护生态、防洪减灾为主,规划布局4个功能区,进行集生态农业、蛋品加工业、旅游业、商贸业等一体化开发建设,提高其自然生态功能和综合利用效益,发展成为尉氏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景观靓点。标准化养殖区:水坡镇牛集桥以南、张市镇边岗村以北。实行集中连片开发,蛋鸭养殖规模发展达到1000万只,年产鲜蛋15万吨。蛋品加工园区:大桥乡寺前刘村以东、省道S102线以南。引导现有蛋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引进外资新建蛋品加工企业,年加工鲜蛋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年产值30亿元以上。农牧渔产品交易区:西三干渠以东、人民路两侧。依托现有市场,逐步规范,形成农牧渔产品交易专业市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生态农业旅游区贯穿贾鲁河全域;休闲娱乐区北起十八里镇贾鲁河马庙桥、南至县城人民路贾鲁河大桥西侧。

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化形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机制,创新扶贫开发增收模式,做好50个重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六、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县农民技术培训中心、乡镇培训点,建立起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法律等服务网络,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使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增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新型农民。

七、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解放农业农村生产力。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建设县乡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服务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城镇银行。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新形势下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协调推进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等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补偿机制,完善失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充分利用国家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疫病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提高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转变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职能,着力提高乡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五章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服务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不断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开发文化旅游业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促进文化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体制、理顺机制、大胆创新,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积极扶持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艺术团体、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艺术,发展文艺演出业、工艺美术业、饮食文化业、休闲娱乐业、新型文化产业,构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改扩建县体育中心、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实现乡镇和行政村有文化大院、体育活动场所。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创作活动,创办文化服务产业。

尉氏县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在尉氏都可以找到典型的代表,要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组织整理、挖掘、开发,赋予新的内涵,体现历史人文资源的商品价值。“十二五”时期,做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分期分批地开发建设刘青霞故居、阮籍啸台、洧川八景、刘青霞森林公园和贾鲁河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等旅游项目,促进尉氏旅游业的发展,逐步与开封旅游线、黄河文化旅游线、新郑黄帝文化旅游线、许昌三国文化旅游线、鄢陵生态旅游区串联贯通,融入中原城市群旅游网络,使旅游业发展成为尉氏的新兴产业。

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要求,构建以县城为物流服务中心、各乡镇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为物流服务网点的综合服务体系。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专业配送等为载体,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商贸体系。在县城建设农贸交易、农机交易等专业市场,完善提升现有的各种商品批发零售专业市场;各乡镇政府要改造集镇集贸市场,建设农贸综合市场,带动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知名的百货公司、服务公司、连锁经营机构等商贸企业落户尉氏,推动我县商贸流通、住宿、餐饮、中介、金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层次,塑造品牌。培育和规范金融保险市场,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金融保险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政务信息、企业信息、农业信息、科教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全县统一的信息网站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有偿使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多种传输手段相结合的多层次、开放型、竞争型的现代信息网络。发展科技研发、保险、金融、会计、法律、审计、证券、人才、劳动力等中介服务业。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代办、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加快城乡有线电视普及步伐,实施有线电视网络优化工程,完成有线电视数字转换,新增数字有线电视节目20套。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市政等行业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搞好城镇社区服务网络规划建设,构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个体、民营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创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企业,推动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职业介绍等产业健康发展。

 

第六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努力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一般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型城镇体系。

一、城镇体系建设目标

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发展服务业带动城镇化,以载体建设推进城镇化,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以生态移民迁村进镇发展城镇化,以加快城乡‘二元化’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县产业集聚区是拉动县城发展的强力引擎,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县产业集聚区能源、道路、供排水、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商贸物流、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功能,扩大城区发展空间,增强县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促进产业向县城集中、农民向县城转移、资源向县城聚集、要素向县城流动,发挥工业兴城效应,推进县城发展。洧川、永兴、十八里等镇,要发挥各自的产业和区位优势,扩大小城镇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发展成为县域中心镇。积极推进大营、南曹、岗李、庄头等乡实现乡改镇,积极稳妥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示范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4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二、县域城镇发展等级与职能结构

县城:发展定位是中原城市群区域性副中心城市,中原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县域一级行政中心和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物流中心,工贸型城市。到2015年,城区面积发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30万人左右,城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70%。      

中心镇:洧川镇,省级中心镇,县域副中心城镇、二级行政中心,县域西南部经济协作区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镇区面积发展到5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4万人。永兴镇,县域二级行政中心,县域东南部经济协作区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镇区面积发展到3.5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3万人。十八里镇,县域二级行政中心,县域北部经济协作区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镇区面积发展到2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1.5万人。

一般镇:张市、蔡庄、朱曲、水坡、大营、庄头、南曹、岗李、大马、门楼任、小陈,县域二级行政中心,镇域经济、文化教育、信息中心。镇区面积发展到1-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1.5万人

新型农村社区:77个,人口规模0.1-0.5万人,职能核心有集贸型、交通型、工业型、服务型。

三、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复合型新城市的理念,融入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电力、给排水、绿化、休闲、生态环境保护、通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投资建设县城生产生活道路,改造人民路、文化路,县城道路铺整率达到90%以上;开通县城环城公交;投资建设东、南湖风景区、贾鲁河休闲娱乐公园、钟楼休闲广场,改建县体育中心;开发建设刘青霞故居、阮籍啸台等人文景观;按照《尉氏县城总体规划》制定的“一河、两环、两心、五带”的绿地建设规划,推进县城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环、网、心”结合的绿色空间结构。加快县城供水设施建设,考虑县城地下水持续供水能力,在已建成的引黄入城水渠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县城引黄饮水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完成项目建设规划,开工建设引水蓄水工程;改扩建县城第一水厂,新建县城第二水厂,使县城自来水集中供水普及率提高到90%以上;建设县城集中供热、供气工程,逐步实现县城居民集中供热、供气;建设尉氏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场,新建垃圾中转站20座,改建新建公厕30座;对县城刘麦河、护城河、东湖、南湖水系进行治理,加强管护,实现水清岸绿;加快电力、通信等地埋管网建设,实现县城主要区域线路入地化。不断提高房地产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优化机构,美化造型,亮化环境,提高标准,打造宜居城市。高度重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住房建设,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0万㎡,改造棚户区住房4500㎡,增加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改善困难居民的居住条件。强化政府职责,建立房地产监管体制,合理引导市场,调整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避免盲目开发,抑制房地产炒作投机,营造监管有力、行为规范、诚信经营、市场有序、充满活力的房地产市场,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按照《尉氏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在“十二五”期内,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十二五”时期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和一般村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建设为抓手,积极有序地引导村庄集中布局、优化整合,建成19个新型农村社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分工有序、功能完善、高效益、高质量的县域村镇体系布局结构。

五、全面提升城镇经营管理水平

更新城镇经营管理理念,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建设、管理和经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城镇建设、管理和经营市场化进程,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完成县城总规修编,编制完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加大城镇规划宣传力度,严格执行城镇规划,强化城镇土地用途规划管制,杜绝违规建设。加强县城交通秩序、商贸市场经营秩序等方面的管理,严禁乱行乱占,加强县城市容市貌整治,提高县城品位。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置换和调整机制,做好国有土地的储备和经营,盘活城镇土地资源,筹建城镇建设资金。大力推进城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二元化”制度改革,建立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高度重视县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城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第七章 坚持科技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努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   

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政府对科技资源的动员与组织能力,健全科技资金、科技项目实施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比重,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科技发展新体系,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的新机制。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和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展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发明创造,支持科研成果产业化,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筹资建设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咨询、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服务。“十二五”期间,建成5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5家科技型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2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40家。积极普及农业科技新成果,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到2015年,全县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2%。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办好学前教育。“十二五”期间,县城要完成县直幼儿园的迁建、新建3所公办幼儿园,各乡镇新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充分利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改办为公办幼儿园。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充实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每个乡镇新建一所寄宿制小学。加快县城中小学建设步伐,改扩建两所初中和3所小学,完成县城第二初中迁建,解决县城中小学班额大、入学难的问题。到2015年前全县中小学校舍全部达到国家安全标准。继续执行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整合高中教育资源,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尉氏三中办学规模,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创办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到“十二五”末,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尉氏县职教中心和尉氏县职业培训中心,各乡镇建一所符合市定标准的成人教育学校,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技术学校要面向市场用工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教学、实习硬件设施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就业对路人才。

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水平。重视并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充实师资力量,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办学评估标准,完善县城学校对口支援乡村学校制度,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以县进修学校为中心的校校通信息化教育平台,开展中小学网络教学。逐年招录优秀师范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人才支撑

进一步完善人才落户、接收、待遇和奖励政策,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培育人才市场,构筑各类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好各类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机制,落实人才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第八章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强化资源节约与管理  

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切实提高能源利用率,“十二五”期间,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降低15%左右。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加强取水许可和用水定额管理,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补偿机制。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强化用地规划,合理确定项目用地规模,健全节约用地标准,加强投资强度和建设容积率管控,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严格控制非农产业建设占地,搞好农村土地整治,稳定耕地数量,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改造,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尉氏县挺凯植物胶业化工有限公司5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开封市宏泰水泥有限公司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尉氏县康佳香料有限公司含脂废水深化处理项目、尉氏县产业集聚区分布式能源和循环冷却水超低排放项目,引导企业开展循环式生产,构建产业循环式组合,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和示范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西部沙区防护林、东部农田林网、贾鲁河滩区林网、通道绿化、村镇绿化、县城道路和广场园林绿化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城市,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营造绿色尉氏。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为载体,创建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0市级生态文明村。到“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5%,在创建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为创建全国生态县奠定基础。

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建设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综合监测体系,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以改善城乡大气环境为中心,以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为重点,县城区内禁烧高污染燃料,大力推广天然气等洁净能源,乡村禁止随意焚烧秸秆,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实现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县城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十二五”末县城空气质量好于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335天。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申柳沟流域村庄、大桥乡通院等村、庄头乡田家等村和洧川镇周边村庄进行环境连片治理。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对尚末实现达标排放和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对治理后仍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污的企业,要强制关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大力发展鼓励类项目,严格控制限制类项目,禁止建设淘汰类项目,促进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完善农田面源污染监测体系,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农药、化肥和污水灌溉对农田和水资源的污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化,发展食用菌,提高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遵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实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坚持饮用水源地优先,实现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禁止一切对饮用水源地有影响的排污行为,完善县城污水处理工程,提高污水处理率,到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第九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转变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及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务公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综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企业和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改革。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供水、供气等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创新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机制,支持尉氏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并规范投资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水平。支持企业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健全价格听证制度,加快资源性价格改革。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非税收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加快事业体制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公办与民办分开的原则,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投资保障机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责任。建立和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充满活力的发展和运行机制。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放宽准入政策,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兴办社会事业的新格局。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要坚决革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条件、经营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拓展。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和产权出售等形式,解决发展资金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着力培植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民营企业。各级政府和县直各部门要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强化服务意识,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金融、技术、人才和信息服务。抓好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行业协会,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到“十二五”末,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95%以上。

五、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与整治,建立起法律公正统一、政策公开透明、行政廉洁高效、人人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构建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招商机制,引进大型跨国公司、央企和省内外大企业,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实现重大项目的聚合效应,推动我县产业转型升级。设立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财政专项资金,激发企业主动对外协作、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提高招商引资效果。加快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制度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服务效率。

紧紧抓住新一轮境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重大机遇,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与我县“一区五园”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政府、中介和企业协同的引资促进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外资密集、内外资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板块,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推动各类贸易资源的整合,建立起中小企业出口促进机制,努力培育出口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不断扩大优势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出口规模。“十二五”时期,“十二五”时期,力争引进县外各类资金4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以上,外贸出口总额8000万美元以上。

第十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尉氏

 

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着力点,加快民生改善,构建和谐尉氏。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门路。推进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大力发展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帮扶困难群体自主创业;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到201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人员的养老、生育、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对艾滋病等弱势群体的社会帮扶和救助。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捐助、互助活动。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三、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紧急疫情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疾病,提高迅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优先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监管体制,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统筹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做好县级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县120指挥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工作,提升医疗卫生工作整体水平。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符合卫生区域规划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医疗保健机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确保群众的医疗、食品和药品安全。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积极为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创造条件。统筹建设城乡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等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四、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计划生育资金投入机制,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利益导向政策,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网络,逐步建立起调控有力、管理有序、政策法规完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保障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全县总人口控制在95万人以内。依法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卫生、教育、休闲娱乐等服务业。 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五、促进居民收入均衡增长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高度重视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民生改善。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六、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从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当前问题、具体问题向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转变,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机制,构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排查、权益保障渠道,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各种群众性事件,着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尉氏创建活动,建立“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巡护、社区有联防、邻里有守望”的多层次立体化防控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平安生活。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健全价格监测预警机制,规范和维护市场价格秩序,防止价格异常波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一章 动员全县人民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的领导,基础在全县各方面力量的聚合,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统筹协调能力和务实创新能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搞好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力度,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基层民主,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推进依法治县,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深化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切实保障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双拥”成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建立投资项目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制。抓好企业周边经营环境治理,切实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突出问题,努力营造依法办事、服务高效、诚实守信、平安和谐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全社会信用意识,努力建设平安尉氏、效率尉氏、法治尉氏、诚信尉氏。

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引导各级干部把心思用在想干事上、把作风体现在会干事上、把本领落实在干成事上,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坚持求真务实,以务实高效的作风推动落实;坚持开拓创新,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寻求突破;坚持勤政廉政,以清廉公正的形象凝聚人心,努力在全县形成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舍我其谁、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