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魅力尉氏-->尉氏方志-->历史文化
追寻红色记忆·讲述我父亲的红色经历
 
责任编辑:县志办  来源:   时间:2021-07-05 11:55:01  

1947年冬,受上级委派,赵守一来到洧川、尉氏。他此行的目的,是要重新建立洧川县委、县大队以及尉氏县委、县大队。


当时,尉氏县委设在蔡庄镇罗庄村,洧川县委的地点不固定。从尉氏县委到洧川之间需要有一个秘密交通站,我的老家在尉氏与洧川交界处胡张村,位置合适,因此秘密交通站就设在我家,我父亲李双成就担任洧川县境内的秘密交通员,负责赵守一往来两地的接应工作。

父亲记得,1947年种完麦后的一天,洧川县大队政委刘玉如领来一位陌生人。此人30来岁,中上等身材,穿长棉袍,像先生一样,说话和气,平易近人。


刘教导员告诉我父亲,这位是上级派来的统战部长赵守一同志。“以后,赵部长来往尉氏县委和洧川县委中途就在你家吃住。你的任务是,赵部长住下了,你负责警戒;赵部长外出,你负责警卫;遇到麻烦,你从中周旋;遇到危险,你负责掩护甚至以生命相保,能做到吗?”刘玉如问。


父亲拍着胸脯说:“刘教导员,我打过日本鬼子,枪林弹雨都闯过,如果遇到三五个坏蛋,根本不够我收拾。”父亲又对赵部长说:“赵部长,您放心吧,我绝对保证您的安全。”临走时,刘玉如教导员给我父亲交待了具体细节。他说:“交接地点就在洧川、尉氏两县交界处。交接时,尉氏那边来人负责把赵部长送过来,你负责接应。在洧川办完事你负责把赵部长送到尉洧交界处。时间定在傍晚和黎明。记住,交接后,要一直到看不见他身影才回来。”父亲都一一记住了。

我父亲李双成出生于1925年,身材魁梧,为人豪爽,思想进步,早年抗日,父亲外出当兵,十分英勇。这期间,他与中共党员刘玉如相识,两人成为好友。抗战胜利后,父亲回到家中务农。


这次,刘教导员交给他护送警卫赵守一部长的任务,照我父亲的话说:“刘教导员真是看准人了。这是对我的信任!”

没隔几天,因为赵部长要去尉氏县委(驻地罗庄村)找李紫明(尉氏县大队长)联系工作,需要父亲先探一下路,以免有人跟踪。


父亲过了蔡庄没多远,后边就有一陌生人跟踪。那人不说话,就是紧跟着,父亲突然停下脚步,等那人走到前边就问他:“喂,老哥,往哪儿去,有何贵干?”那人说:“没啥事,出来闲转。”那人又瞅我父亲几眼,说:“前几天,区里丢枪啦,刘营长叫出来看看外边有无可疑人。唉,不好找啊。”父亲也附合道:“丢枪啦?尽量找呗,当差人不容易,当官的叫干啥就干啥。老哥啊,咱一块去区里吧,刘清河营长是俺亲舅哩,去了让他管咱饭。”那人听罢说:“都是自己人,对不起。”说罢,转身离父亲而去。父亲一直等到路上再无行人,才回到家里叫上赵部长去交界处,等那边来人才目送赵部长走远。


赵守一断断续续在俺家两个多月。一天,赵部长突然对我父亲说:“双成啊,我还有新的任务,要走了,你跟我去吧,我们需要你这样忠诚,不怕牺牲的热血青年,咱们一块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力量。”我父亲想都没想说:“中,跟着赵部长,上刀山下火海也愿意。”谁知道,事情就那么巧,爷爷不幸被砖头砸破了头,昏迷不醒。


事情来得突然,肯定是去不成了,父亲对赵部长说:“赵部长,我真想跟你去,可我爹就我这一个儿子,俺娘死的又早,我一走俺爹没人管啊。”


赵部长见此情景,也动情地说:“双成啊,你就在家给老人尽孝吧。好好伺候他,抓紧找医生医给他治病。”两人约定,等老人的病治好,我父亲便去寻他。



就这样,赵部长在洧川办完事回来后,到我家如果天大亮就在我家北院的草屋里住下,如果天还没有亮父亲就把赵部长送到尉洧交界处。


赵守一常穿一件半旧大棉袍,戴一顶四边沿上翻的棉帽子。平时,他入睡以后就把手枪交给父亲保管,父亲就把枪塞到柴禾垛里。如果白天休息,父亲就以扫地打掩护,外出时,我父亲都是贴身护送,因为每次都是走几十里夜路,父亲跑得腰酸腿疼,脚底经常磨出血泡,有时遇上土匪截住搜查盘问,都应对过去了。


有一次,赵部长让父亲一起去长葛给豫皖苏军区九、十团政委陈端送信,两人走到英刘村南地,见前边有几个人。父亲看着不对劲儿,就提前绕弯到英刘村东头一户院外,把枪藏在那家的柴禾垛里,继续上路。


距离那几个人越来越近才看清是几个国民党洧川县保安大队的兵。当兵的喊:“站住,往哪里去,干什么,带私货没有?”原来是查枪子和烟土的。赵部长不是本地口音怕露破绽,只能满脸陪笑。父亲赶紧搭话:“俺们去县保安大队办点事,请弟兄们跟俺一块去吧,王富荣队长是我哥,到地方后保证让他管酒喝。”宪兵听后就摆摆手:“走吧,走吧。”这才脱险。

但是阴差阳错,自此一别后,父亲便与赵部长断了联系,但做交通员的这两个月的经历,父亲时常给我们讲起,其中的很多细节,他一直印象深刻。


父亲也时常教导我们,要坚守自己的良知与底线,敢于同坏人做斗争,要敢于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赵守一先后在陕西、安徽等地工作,最后到中央任职,肩负更大的使命,1988年,在北京逝世。


我的父亲,则一直坚守在农村老家,本本分分地做了一辈子农民,操持农事、抚养子女、团结乡邻。


虽然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两人在革命时期缔结的这段纯粹而坚固的友谊,父亲始终铭记在心并倍感珍惜。但直到去世,两人再没见过面,这也成了我父亲这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2006年,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两位老人,终于得以在另一个世界相逢,再续革命情谊。遂根据父亲生前回忆及多位乡邻见证,整理此稿,是为记。


赵守一(1917.2.16——1988.6.13)乳名汉阳,学名守义,渭南县渭文乡(今临渭区田市镇)楼赵村人。1935年5月,投奔陕甘边根据地,在苏维埃政府工作。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劳动人事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勤奋敬业,勇于创新,以坚韧不拔的献身精神和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交给的任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