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魅力尉氏-->尉氏方志-->历史文化
萧伯韬血洒洧川城
 
责任编辑:睢建民  来源:   时间:2021-05-24 18:17:35  

      1947年8月的一天上午,一位英姿飒爽的军人渡过杂草丛生的贾鲁河,走进尉氏县委和县政府临时办公的村子,向值班员递交上介绍信,开始转入地方工作。这位军人就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4师政治部副主任萧伯韬同志,奉上级党委命令,担任尉氏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率领地方武装开辟新黄河以西解放区。


       萧伯韬,原籍安徽省太和县,1922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期间,他加入人民军队,曾经在华东野战军有名的第8纵队24师征战豫、皖、苏边区,25岁就升任正团职务,可谓文武双全,战功显著。萧伯韬担任尉氏县委书记之后,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新黄河以西地区九岗十八洼,到处出“响马”,以豫东名匪、国民党保安第9旅少将旅长曹十一为首的股匪,啸聚数千人枪,还有国民党军队的残部,以及地方杂牌武装,占据着县城和重要集镇,经常成拉锯状态骚扰游击区,大肆抢掠百姓,残害农会干部,给新成立的人民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萧伯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决定以武装斗争打开困难局面,给敌人来个敲山震虎。1947年10月12,萧伯韬与县长兼县大队队长李紫明共同商议,指派县大队侦察员多次侦察,了解到朱曲镇驻守的敌人防备松懈,及时将情报通报给在黄泛区打游击的豫、皖、苏军区第28团,他和县长李紫明率领县大队全部出动,与临近的洧川县(今洧川镇)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赵一心兵合一处,配合28团突袭朱曲镇,生俘敌人后备队40多人。县大队缴获一批枪械和物资,迅速撤出战斗,转移至县城南部的南曹乡吴堂村休整,被闻讯赶来的国民党骑兵第1旅包围。骑兵第1旅原系西凉马匪马步芳的部队,兵员多为善骑射的悍匪,在一览无余的豫东平原上纵横驰奔,十分骄狂。面对敌众我寡,身边的队员相继中弹倒下,萧伯韬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充分利用村舍窄巷为依托阵地,与敌人骑兵周旋,指挥队员不断打冷枪,近距离袭击敌人的马匹,借机消耗马匪的战斗力。战斗打到胶着时刻,曾经在八路军129师当过军事参谋的赵一心挺身而出,率领侦察班向东突围吸引马匪主力,掩护萧伯韬和李紫明指挥县大队主力趁机向北突出重围。赵一心和侦察班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图为洧川镇现存古城墙

       赵一心牺牲后,洧川县被人民政府撤销,并入尉氏县。萧伯韬发誓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雪恨,他与县长李紫明率领县大队,再次配合28团出动出击,一举攻占了洧川县城,在城北的大马区建立起人民政权,任命王修道为区长,何泽珍为副区长,随后召开群众大会,镇压了恶霸地主和伪保长马小万、马群、马国昌3兄弟。28团和县大队撤走之后,洧川古城又遭沦陷,被国民党匪众占据,成为洧水河畔的一颗钉子。


       1948年1月19日,豫、皖、苏军区决定拔除洧川古城这颗钉子,指派28团攻打洧川县城。萧伯韬和县长李紫明率领县大队迅速向洧川附近集结,全力配合28团作战。洧川因洧水流经县域而得名,隋唐时期的水陆码头贸易往来,久负盛名,自金代置县以来,迄今已有800年历史。明代洪武初年建造的城墙宽阔十余丈,周长为九里四十步,内填黄土夯实,外砌青砖,墙高两丈六,东、西、南、北开四门,外加一小南门,气势恢宏。与全国各地古城不尽相同的是,这里的护城河开挖在城内,而非城外,即便攻破城垣,那宽阔的内城河道又是一道屏障。守敌4个中队分兵占据4座城门,依托城垛负隅顽抗。身经百战的萧伯韬与28团副团长邢乐峋并肩指挥作战,集中兵力先将东门守敌全歼,迫使北门守敌缴械投降。南门守敌中队长武文治眼看大势已去,率匪众弃城而逃,最后剩下西门守敌中队长周秀乾凭借城楼居高临下,作垂死挣扎。28团和县大队3名班长相继突入城下,瞬间被城楼上密集的枪弹打倒,壮烈牺牲。目睹靠前指挥攻城的副团长邢乐峋头部负伤,县委书记萧伯韬怒火中烧,提枪亲率队员冒着城头飞蝗的弹雨往前冲,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颈部,倒地血流如注。战士们瞅见两位首长负伤倒下,个个杀红了眼睛,嗷嗷叫冲上城楼,将顽抗的周秀乾及其34名匪兵击毙,活捉42人。


      县大队的队员们迅速将萧伯韬救下战场,就近抬到西门内一户范姓人家的院子里,齐声呼喊:“萧书记、萧政委。”终因伤势严重,萧伯韬壮志未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26岁。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